2021年9月29日 星期三

对口援建乌恰,常州干部在帕米尔高原上接力前行:用真情书写援疆答卷

时间:2023-04-19 10:43:08来源 : 常州日报

□常报记者 汤怡晨


(相关资料图)

常州与乌恰,江南水乡与塞外边疆;路遥万里,隔不断情深谊长。

自2010年常州对口援建乌恰县以来,一批又一批援疆干部接力前行。常州第十批援疆干部,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,在民生、产业、人才等领域精准发力、积极作为,把真情援疆答卷书写在帕米尔高原上。

民生优先,基础改善暖人心

黑孜苇乡是距离乌恰县城最近的乡镇。走进黑孜苇乡小学,映入眼帘的是崭新的足球场、先进的录播教室、明亮整洁的食堂,还有即将完工的艺术中心……设施条件几乎和常州的小学一样。

“在常州援疆资金对学校进行改造前,这里的孩子每天都是在沙地里踢球,学校饮水机里倒出的水是苦的,甚至还有泥沙。”常州援疆干部周建荣告诉记者,援疆工作组对学校硬件进行了提升,并针对乌恰当地水质硬的特点,为全县所有60所中小学及幼儿园的生活用水管道进行改造,配备安全直饮水系统,从根本上解决了师生们的饮水安全问题。

常州援疆工作组从最直接、最现实、最紧迫的民生问题入手,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工程。3年来累计实施了66个援疆项目,其中民生项目63个,用于基层和民生项目的资金占比超过85%。所有援疆项目均实现“项目开工率100%,资金到位率100%”的目标,为乌恰打造了一批民生工程、放心工程和廉洁工程。

产业赋能,变“输血”为“造血”

走进乌恰县戈壁产业科技园,温室大棚连片排列,不仅有番茄、甜瓜等特色瓜果,也有阿魏菇、羊肚菌等食用菌类。昔日“风吹石头跑,遍地不长草”的戈壁荒滩,已经成为乌恰的“果蔬园”。

“常州援疆工作组不仅出资整修了园区的大棚和道路,还援建了菌种培育车间。”乌恰县富民农牧产品养殖营销专业合作社社长胡聪志告诉记者,菌种培育车间投用后,发菌成品率提升的同时,成本大幅降低,预计可实现年产值2000万元,带动当地就业近100人。

江苏情·吾合沙鲁乡帮扶农场、克州江苏工业园常州园区、博正羊业……一批批产业援疆项目落地生根,一个个产业发展平台活力绽放。常州援疆坚持把产业援疆作为增强造血功能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,立足乌恰县产业建链、补链、延链,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增收的产业援疆路子,为当地老百姓铺就了一条致富之路。

倾智倾力,留下带不走的队伍

在常州援建的乌恰实验中学录播教室里,常州援疆老师管剑锋正在和同学们进行课堂互动,教室后方,他的结对“徒弟”姚亚蒙则在认真地做着记录。在相距不远的乌恰人民医院外二科,援疆医生王珂杰正在为结对的两位“徒弟”分析脊柱病患者的病情。

“无论是教育还是医疗,我们都深入开展师徒结对、传帮带、示范公开课、名师名医工作室等系列帮扶举措,帮助当地的医生和老师快速成长。”常州对口支援乌恰前方工作组组长韩波表示,每一位援疆老师和医生的背后,是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,甚至是常州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支持,有效提升了对口援疆的力度和精准性。

“老师,我是克然,您还记得我么?”“6班的克然,你是班长。”在乌恰实验中学,克然·玉苏甫江正和常州首批援疆老师张海涛视频。克然是张海涛带的第一批学生,如今的他已成为乌恰实验中学的老师。还有许多和克然一样,在常州援疆团队帮助下走出大山、又回到大山的孩子,是常州援疆为乌恰留下的“带不走的队伍”。

“一次援疆行,一生援疆情。”韩波表示,三年援疆路,短暂而充实,今后仍然会有一批接着一批的援疆干部来到乌恰,贡献智慧才干。民族团结的种子,会在援疆工作的浇灌下不断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。

关键词:

(责任编辑:黄俊飞)

推荐内容

Back to Top